男歡女愛,點先叫有將來,都21世紀了,如果你的答案依然是一隻鑽石戒指,咁就要睇下HSBC呢條新廣告。 心思細密的徐㴓喬,開朗不羈的張樂陶,她和她的故事同你我一樣,有輾轉思念,亦有柴米油鹽。 當關係走到樽頸,唔少人以結婚作為突破點。但對於她們倆,一紙婚書今時今日太過薄弱,比不上共同創業的刺激、一齊闖關解鎖打天下的浪漫。 一向對銀行廣告冇乜期望,走得出企業框框的少之又少。所以HSBC今次以女女點題,仲敢挑戰天下男女都為之奔波勞碌的人生大事,無論你認同與否,都確實耳目一新。
HKBallet聯乘HKPhil 呈獻Amadeus (a cyberpunk dream)
荷里活科幻電影𥚃的香港,在本土製作團隊的鏡頭下,更有味道。 HK Ballet同HKPhil請來《一念無名》及《擺渡人》美指張兆康執導全新短片《Amadeus》,以cyberpunk風格重現90年代懷舊香港,發一場香港夢中夢。 5分46秒,全片以一首莫扎特《小夜曲》貫穿,在莫扎特的夢境𥚃,中環伊利近街化身成迷幻的「未來香港」,當中穿插不少中西共融的今昔文化精髓,有人跳住芭蕾打街機,有人拉住小提琴打麻雀,有金魚街、超市手推車,還有一條微妙的感情線。 Making-of: 「香港芭蕾舞團嘅Ballet in the city活動,一直希望將芭蕾舞帶到社區,藝術總監Septime Webre提出以Cyberpunk為主題,我哋用咗香港東西文化,新舊結合嘅元素,去建立一個充滿懷舊嘅未來,relate返香港。」張兆康解釋。 「今次喺中環取景,由於cyberpunk主題,要喺深夜拍攝。正式拍攝前兩日先有機會到現場試位,中間一段舞蹈希望模擬一鏡直落,但由於場地人流同燈光限制,實際是分開四節拍,中間用後期stitch cut方法連接起來。」 以cyberpunk這種關於先進科技與糜爛生活的「High-tech, low-life」另類美學作為短片主題,頗為大膽。「主要因為香港同cyberpunk好有淵源,唔少cyberpunk電影都以香港作為靈感,例如《Blade Runner》、《Ghost In The Shell》等。Hong Kong Ballet非常open,畀好高自由度我哋創作。」 有自由土壤,先有好的創作。哩場霓虹盛宴,得來不易。
Factiv《Facts are bulletproof》品牌廣告
古往今來所有藝術創作的價值之一,是反映社會現實。 一家護膚品牌廣告,唔sell產品唔sell功能,反而由「真相」切入,講謊言、講失實,用藝術紀錄每當變幻時,作為本土品牌的心聲。 名為Facts Are Bulletproof的廣告配合一套5款媲美電影海報的明信片,每張印有關於真相與謊言的歷史名句,亂世下,別具收藏價值。 Factiv CMO Jennie話,成個campaign埋單約50萬,由廣告公司Society創作,對開業僅5年的品牌,算是高成本製作。 「因為今次係我哋第一個branding campaign,想create value俾大家,希望用事實喚醒大家認清真相,而唔係只extract value,所以想將我哋嘅理念講出嚟 rather than sell 產品。」 公司一直以No Fairy Tales作為邮品牌理念,因為「喺護膚嘅世界裡面冇奇蹟,只有不斷努力」,同香港現況不謀而合。 特別喜歡明信片上其中一句:「勇氣並不是有力量前行,而是沒有力量的時候依然繼續前行。」 求真,曾經是香港人追求的生活態度,無論營商、採訪。如此基本的態度,被印在紙上、剪到片中,先發現,唔講,可能就漸漸被遺忘。 在動輒得咎的時代,難得有本土品牌仍然選擇投資在信念上,用行動寄語香港人,在無間道上,繼續前行。 “If you’re going through hell, keep going.”
新一年,新常態,品牌如何適應?
雖說新一年應該向前望,但如何在新常態下做好廣告,那不堪回首的去年,其實給了我們不少啟示。 在疫情未見底、社會氣氛低處未算低的新常態、新香港下,品牌如何保持營銷競爭力,以下是一些想法: 1. 品牌營銷不能再紙上談兵 全世界經濟停頓,中小企成為重災區。任何企業要建立品牌形象,storytelling幾煽情幾感動,都唔夠real action來得實際。 Burger King 英國上月中宣佈開放其IG平台給個體餐廳作免費宣傳,希望在三級防疫措施只能做外賣的情況下,能夠幫助一眾餐廳增加曝光率。只要上傳圖片再加入#WhopperAndFriends,就能顯示在Burger King 三萬幾followers的IG平台上。 在一洋之隔的美國,廣告公司Harmon Brothers更為受疫情影響的型企業提供免費creative services,包括免費製作video,以及提供創作總監的影片教學。只要該企業的宗旨是「solve real problem for real people」,就可參加。雖然winner名額有限,但至少是一個把理念付諸行動的證據。 其他品牌例如M記的「Thank You Meals」或 IKEA 的 #BuyBackFriday 二手傢俬收購計劃,都為受疫情影響人士提供了一臂之力。 2. 名人代言要三思 太平盛世,KOL/明星代言可謂最保險的做法,而且價錢豐儉由人。但在動輒得咎的今天,名人一個post、一張相足以反艇,而且直接與品牌形象掛鉤。如非理念相同,只為名氣貿然投資代言人,今時今日所要承擔的風險,絕對得不償失。 去年成功的代言例子有林嘉欣的Omnipork。茹素兩年的她為素食餐肉代言最有說服力,至少,我相信她試食過。而虛擬銀行airstar找來全民造星的花姐擔大旗,背後亦有「平等待遇」理財概念的考量,呼應全民造星「人人皆是明星」的理念。 值得參考的名人代言案例,最有代表性是American Express在1974的「Do you know me?」廣告。Sony 創辦人盛田昭夫,甚至美國大選副總統候選人都有參與其中,而且個個出師有名。 延伸閱讀:http://madman-magazine.com/blog/mylifemycard/ 3. Co-branding協同效應 Budget持續緊縮,想以更低成本爭取最高宣傳效益、擴闊客源,品牌聯乘將是一大趨勢。去年不少品牌選擇跟不同行業、甚至同行對手合作,由常見的聯乘產品到一條feed、一個tweet,二重奏的效果遠遠比自彈自唱來得驚喜。 IKEA去年宣佈跟Republic of Gamers (ROG)合作,計劃今年推出打機專用的傢俬系列(gaming furniture),希望吸取ROG在遊戲市場的經驗,取長補短,令產品能夠優化家居娛樂體驗。此類品牌聯乘不止求noise(例如唔搞好過搞的KFC X Crocs炸雞涼鞋),更是對準市場需求的貼心之舉。 大有大玩,細有細癲。去年愚人節,外號「牙膏廠」的 Canon 香港(新產品經常被批評唧牙膏式升級)聯乘獅王牙膏的一個簡單Facebook post,大方自嘲,把負評成功轉化掌聲。 而Nike反種族歧視廣告「For once, don’t do […]
有一種香港味道 叫譚仔三哥
有一種香港味道,叫譚仔三哥。 開張24年,品牌推廣一向唔多,彌足珍貴的第二條branding片,找來盤菜瑩子飾演OL遠赴日本公幹。人在異鄉,吃着當地美食,最想念的,竟是一碗三哥的味道。 麻辣米線本來是四川一帶產物,來到香港,多了份香港專屬的「勿演懶肉實小勒」風味。拍拖食,飯敘食,開心食,失意食;湮遠的事、錯過的人,都在一碗麻辣湯、一份土匪雞翼中,一一找回。 美食是任何文化的主菜,就像低調的茶餐廳、貼地的大排檔,當再吃不到,才知心會戚戚然,就像已成過去的山窿魚蛋。 在香港人決定留抑或走之際,廣告以「離開是為了回來」為主題,提醒我們,希望的氣味不曾消失。 「只有呢度嘅人同事,先可以令我相信,幾無力,都一定仲有希望。」 3分鐘廣告小品,米線不是主角,卻像一碗三哥、一份土匪一樣,香麻辛辣,唇齒留香。
中秋特輯:不鳴月餅
今日,有人人月兩團圓, 有人只能千里共嬋娟, 如果他們身處的地方,能看到月亮。 12是個很微妙的數字。12生肖、12小時、12星座、12門徒、12壯士,12 Years of Slaves⋯⋯12,無意中成為了這城市由盛轉衰的又一啟示。 送上詩意月餅廣告一則,短短1分28秒,竟有《迷失東京》的氛圍,獨行於陌生城市的惆悵。今晚,在歡聚的同時,也別忘記千里之外,有人舉頭,也看不到月光。
指鹿為馬
廉署年年拍宣傳廣告,呼籲舉報、舉報、舉報。 我不知新世代怎麼看,但若有返咁上下年紀,相信只會記得這個:指鹿為馬。 VO講:「如果市民唔同ICAC合作,根本唔去正視真理,貪污受賄都變成生活嘅一部份,咁受害嘅會係邊一個?」最後一把聲音,是一個小朋友天真地相信「呢隻係馬。」 今日再看這個廣告,意味尤深。幾十年來,我們一直教導下一代做誠實的人,維護公平;但今日,愈是當權者,愈能鏗鏘地講出匪夷所思的謊言。 他們要破壞的,是香港幾十年來建立的價值。 他們要你由憤怒變驚愕、驚愕變無奈、無奈變接受、接受變習慣。 假如有一天你在情緒上有如斯變化,你要好自為之了,因為你的孩子、你的下一代,很有機會講出:「呢隻係馬」。
沒出現過月餅的月餅廣告
一件月餅都沒出現過,卻有千里共蟬娟的效果。
鐵達時廣告背後的配樂大師
意大利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作天逝世,他的一曲La Califfa(電影主題曲)點亮了93年鐵達時經典廣告,天長地久系列。 吳倩蓮揮淚告別將上戰場的周潤發,臨別殷勤重寄詞,一句天長地久就刻在手錶背面;戴著它,站在圍欄後的吳倩蓮黯然淚下,鏡頭定在這裡數秒,就等那顆淚珠滴下。如斯格調,今時今日的廣告似乎都負擔不起。 是觀眾口味變了?但港産電影例如《十年》、《幻愛》等格調之作,有價有市。 所謂格調,虛無縹緲,當失去時,就變得十分實在。例如當維港出現紅底黃字標語時;當香港夜空出現殘體霓虹招牌時;當呈‘50s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中國銀行大廈被圍上灰色巨型水馬時。 當禮樂逐漸崩壞,幸好,還有Morricone的背景音樂讓你出走一會。 算得上經典,當然不只因為好看,這套廣告直接帶起鎖量。 天長地久系列以1983年梅艷芳版打響頭炮,背景音樂正是她的作品《似水流年》,十分貼題: 1990年的王傑版散發著王傑同時期的《異域》專輯情懷: 1996年名為「青春燃燒」的劉德華版更有「阿飛正傳」氛圍,配樂用上陳蓉蓉的一首「Bengawan Solo」:
香港人限定——大渣哥神文案
食個茶記都有We Connect的感覺,好奇妙。 七一後不少小店忽然轉色,大渣哥卻依然故我,推出士渣北、美渣西餅同吉野渣等等「好很藍食」下午茶系列,唔餓,都想食返個。 公民權利可以被剝奪,如何消費卻是自由意志;再講,香港人出名有的是錢。 同舟共濟,快去消費。